GTD时间管理法
GTD时间管理法
GTD时间管理法,全称为“go to done”今天学习了GTD时间管理法的原理应用等等等等,总而言之,感觉不是很好用。
一、GTD时间管理法是什么?
关于这个可以参考up主 topbook 的相关视频
GTD 自我管理、时间管理教程,
也可去查看我后续可能会放在reference里面的 [[GTD时间管理]]
二、GTD时间管理法哪里不好用
1.复杂的结构
GTD时间管理法将所有的事项进行拆解分析排序之后形成了7个事项栏:
- 参考资料(Reference)
- 可能清单(Someday/maybe)
- 回收箱(Trash)
- 项目清单(“Plan project“ plan)
- 立即做
- 等待清单(”Waiting for“ task)
- 执行清单(”@Context” task“)
而后再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事项进行排序。
相比之下,或许我现在的任务处理方式更简洁明了并具有实际意义。
2.体系的构建较为复杂
因为结构复杂,所以说最后涉及的体现形式会十分复杂,最显著的一点比如说:处理一个事情可能要跨越好几个应用,这对于使用者是十分不友好的。
三、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1. “go to done”使用的是done
“go to done”使用的是done这个字眼,实际上我们在完成任务清单的时候,需要抓住的是本质上有价值的结果,而并非是事项本身。
2. 将“飞项”纳入我的时间管理体系
在GTD中,立即能做的事情会被放入立即做之中,这启发了我事项的规划和事项的具体执行可以进行链接并且形成一个更好的体系。
在xmind中剖析完之后的小任务,完全可以将其丢到“飞项”里面,然后再在“飞项”里面规定时间等等
3. 时长预估
在使用飞项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如果我体现在指定事项的时候给它预估一个时间,那么我会更有计划,更乐意的去完成这个事情。个人感觉原因有两个:
- 确定性:确定了的任务会让人更有信心,也更方便于规划
- 限时性:我只要确保我在这段时间之内没有事情就可以了,我只要保证在这段时间之内是保持专注的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任务的难度,也无疑可以促使我们去完成这些事项。
那么,实际上这种时长预估完全可以在事项分析的阶段就规划出来,相信它在那里也会发挥相同的作用。
4. 番茄闹钟
高中的时候我就有每次定一个九分钟的计时器并且要求我自己将其当成十分钟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给我自己施加压力促使我加快速度,另外一方面,它可以让我直到我目前已经花了多少时间。
所以说后面可能会考虑继续使用这种方法。
5. 可能清单的解释
可能清单的英文是Someday/maybe,在四象限分类法里面大概算是“不重要也不紧迫”,那么实际上这就启发了我管理这一个分类的灵感:下次就休息/闲的没事干的时候去做做这些事情就好了~
四、我的暂行时间管理法
我的时间管理法是以四象限管理法为基础的方法,
具体内容我会再写一篇post记录。
[[4-4时间管理法]]